摘要
阿尔茨海默病(AD)是一种导致痴呆的主要神经退行性疾病,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。为了研究其发病机制并开发新疗法,科学界亟需能够真实反映AD病理特征的动物模型。本研究发现,老年家猫的大脑中自然出现β淀粉样蛋白(Aβ)积聚、神经纤维缠结(NFT)以及明显的神经元丢失。与人类AD患者类似,家猫的NFT在海马区域形成,并与Aβ寡聚体共存,最终导致神经元损伤。这些发现表明,家猫可作为研究AD病理变化和潜在治疗方法的理想动物模型。
正文
引言
阿尔茨海默病(Alzheimer’s disease, AD)是一种严重影响认知功能的神经退行性疾病,其主要病理特征包括β淀粉样蛋白(Aβ)形成的老年斑(SP)、tau蛋白聚集形成的神经纤维缠结(NFT)以及神经元丢失。研究表明,Aβ沉积可能是NFT形成和神经元损伤的关键诱因,但目前的动物模型尚无法全面再现这些病理变化。
目前,科学界主要使用转基因(Tg)小鼠模型来研究AD。然而,尽管这些小鼠可产生过量人源Aβ并形成SP,它们却不会自然形成NFT或发生明显的神经元损伤,除非额外引入突变型tau蛋白。此外,某些灵长类动物(如猴子)和犬科动物(如狗)在老年时也会形成SP,但同样缺乏NFT和神经元丢失。因此,寻找一种能够自然出现SP、NFT及神经元损伤的动物,将极大促进AD研究。
已有研究发现,某些老年豹猫和猎豹的大脑中同时存在Aβ沉积和NFT。然而,由于这些物种属于濒危动物,不适用于实验研究。因此,如果家猫也能自然发生这些AD相关病理特征,它们将成为研究AD发病机制和治疗策略的重要天然模型。
研究结果
Aβ积聚特征
研究发现,家猫在8岁以后开始在大脑皮层形成Aβ沉积。这些沉积主要表现为细小颗粒状,而非人类AD患者或转基因小鼠模型中的典型SP。此外,在家猫的海马区域,Aβ以细胞内寡聚体的形式积聚,并主要存在于锥体细胞中。
进一步的分析表明,这些Aβ寡聚体主要以六聚体和十二聚体的形式存在,类似于人类AD患者体内的Aβ寡聚体。值得注意的是,家猫的大脑并不会形成成熟的SP,而是以Aβ寡聚体为主,这可能与其Aβ的氨基酸序列特异性有关。
tau蛋白异常及NFT形成
在家猫胎儿大脑中,仅检测到三重复(3R)tau蛋白,而成年家猫则同时表达3R和四重复(4R)tau蛋白。这种表达模式与人类相似,而不同于小鼠(小鼠成年后仅表达4R tau)。
在14岁以上的家猫中,研究人员检测到tau蛋白的异常磷酸化,尤其是在内嗅皮层、海马和蓝斑核区域。银染和电子显微镜分析表明,这些磷酸化tau蛋白形成了典型的NFT,其形态与人类AD患者的NFT高度相似,包括直丝状和双螺旋状纤维。此外,NFT主要存在于神经元内,部分也出现在少突胶质细胞中,但未在星形胶质细胞中发现tau异常聚集。
神经元丢失
研究人员使用NeuN免疫染色评估了海马CA1区的神经元数量,结果如下:
- 年轻家猫(约3.7岁)海马神经元数量正常。
- 老年但未形成NFT的家猫(约18岁)神经元数量略有下降,但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。
- 既有Aβ沉积又形成NFT的老年家猫(约17.6岁)海马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(p<0.001)。
此外,HE染色显示,老年猫海马区域存在幽灵缠结(ghost tangles),提示神经元因tau病变而死亡。这些现象进一步证实,NFT的形成可能与神经元丢失密切相关。
讨论
本研究发现,家猫大脑可自然发生Aβ沉积、NFT形成和神经元丢失,这些病理变化与人类AD患者的特征高度相似。与其他动物相比,家猫在相对较短的生命周期内即出现这些病变,使其成为研究AD的理想模型。
值得注意的是,家猫的Aβ积聚主要以寡聚体形式存在,而不会形成成熟的SP。这可能是由于家猫Aβ的氨基酸序列与人类Aβ存在细微差异,使其更易形成寡聚体而非纤维状沉积。类似地,人类某些家族性AD突变(如大阪突变E693Δ)也表现出Aβ寡聚体积聚,而不会形成SP,并且早期即出现NFT和神经元损伤。
此外,许多动物(如猴子、狗、熊等)尽管能够形成SP,但不会发展成NFT和神经元丢失。研究表明,SP可能起到“垃圾桶”作用,通过隔离有毒Aβ寡聚体来保护神经元。而家猫由于不形成SP,Aβ寡聚体可能更早与tau蛋白相互作用,进而加速NFT形成和神经元损伤。
结论
本研究首次系统性地证明,家猫在自然老化过程中可发展出AD样病理,包括Aβ积聚、NFT形成和神经元丢失。这些发现表明,家猫可作为研究AD病理变化及潜在治疗方法的重要天然动物模型。
参考资料:
Chambers, James K., Takahiko Tokuda, Kazuyuki Uchida, Ryotaro Ishii, Harutsugu Tatebe, Erika Takahashi, Takami Tomiyama, Yumi Une, and Hiroyuki Nakayama. “The domestic cat as a natural animal model of Alzheimer’s disease.” Acta neuropathologica communications 3 (2015): 1-14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