慢性肾病(CKD)是猫科动物中常见的疾病,其发病机制复杂,涉及肾小管、肾间质及肾小球的多重病理改变。然而,研究自然发生的CKD往往受到病程进展缓慢、个体差异大及合并疾病等因素的影响。因此,建立可靠的实验模型对研究CKD的发病机制及开发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。本文基于单次肾缺血事件在猫中引发CKD的实验研究,详细描述了该模型的建立方法和技术流程。
一、实验动物与准备
- 实验动物
- 选用健康成年雌性猫(约11个月大),体重约3.1 kg。
- 动物需为实验专用饲养,确保其健康状态和实验的可控性。
- 术前准备
- 动物术前禁食12小时。
- 给药镇静:采用肌肉注射方法给予氯丙嗪(0.01 mg/kg)、丁丙诺啡(0.04 mg/kg)和氯胺酮(7 mg/kg)。
- 诱导麻醉:使用异氟烷吸入麻醉并配合100%氧气维持麻醉状态。
- 术中支持
- 动物手术中通过静脉注射等渗盐水(0.9% NaCl),速率为10 mL/kg/h,确保液体平衡。
- 通过加热毯维持体温,避免低温对实验的干扰。
二、手术操作
- 肾动静脉阻断
- 动物麻醉后,被转移至无菌手术室。
- 切开右侧腹部,暴露肾脏并分离肾动脉和肾静脉。
- 使用血管夹对右侧肾动脉和静脉进行阻断,持续90分钟,以模拟急性肾缺血。
- 手术细节
- 保证对侧(左侧)肾脏的血液供应不受影响,以减轻动物术后全身并发症。
- 血管夹解除后,观察右肾的血流恢复情况,确认无明显异常后缝合腹壁。
三、术后护理
- 镇痛管理
- 在动物术后腹部放置透皮芬太尼贴片(25 mg/h),缓解术后疼痛。
- 根据术后不适评分,补充给予丁丙诺啡(0.03 mg/kg,口腔给药)。
- 监测指标
- 血清肌酐(SCr)、血尿素氮(SUN)和尿液比重(USG)在术后定期测量,监测肾功能变化。
- 肾小球滤过率(GFR)通过碘海醇清除率测定,分别在术前和术后3个月及6个月进行评价。
- 每月记录动物的体重和血压变化,评估全身健康状态。
四、组织学与病理学分析
- 取样与固定
- 在实验结束后(术后6个月),动物通过静脉注射戊巴比妥安乐死。
- 取出右侧缺血肾(实验肾)和左侧对照肾(健康肾),测量其重量和体积,并进行组织固定。
- 病理染色与评估
- 使用苏木精-伊红(H&E)、周期性酸-希夫反应(PAS)和天狼猩红染色分析肾组织的病理改变。
- 重点观察肾小管萎缩、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球硬化等慢性病变指标。
- 通过图像分析软件量化组织中胶原蛋白的分布及间质纤维化的程度。
- 结果分析
- 对比缺血肾与对照肾在肾小球密度、萎缩小管数量、胶原蛋白积累等方面的差异。啊
- 统计学方法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(ANOVA)或学生t检验,P值小于0.05视为显著性差异。
五、实验模型的意义与局限性
该模型通过单次急性缺血事件成功诱导了猫的慢性肾病特征,包括肾小管萎缩、间质纤维化及肾小球硬化。与自然发生的猫CKD类似,该模型展现了慢性病变的多样性和个体差异。
参考文献:
Brown, C. A., Rissi, D. R., Dickerson, V. M., Davis, A. M., Brown, S. A., & Schmiedt, C. W. (2019). Chronic renal changes after a single ischemic event in an experimental model of feline chronic kidney disease. Veterinary pathology, 56(4), 536-543.